学术论著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果 > 学术论著 > 正文

王启龙《区域国别学十问》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0 22:54 点击:


摘  要:区域国别学可为国家应对全球视域相关国际事务提供思想智库支撑。关于区域国别学的诸多问题学术界讨论热烈,成果丰硕。本文从学科时代背景、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等方面就区域国别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来并做简答,试图厘清一些问题,以期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和共鸣,并对今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所借鉴。

  处:王启龙:《区域国别学十问》,《外语教学》,2023年第2期。

主要观点:

“是不是属于区域研究,关键看是不是以他者的视觉对异域进行的区域性考察和认识。比如‘中国研究’‘中国西藏研究’‘中国新疆研究’等对外籍学者而言算是区域研究,对于国人而言则是本国之学。”

“在全球推行殖民扩张和政治军事霸权服务。中国特色的区域研究,在学理上与西方语境的东方学以及后来的区域研究都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以他者的视角对本国疆域之外的区域(异域)进行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式方法上是相通的。”“无论中外,从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的技术层面,学科任务和研究目标、学科特征、研究方法等都是基本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中西方的区域国别研究在学科产生、发展的本源性,也就是目的和旨趣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区域研究是为了推行其霸权主义,通过攫取和掠夺他国资源,为其在零和博弈中战胜对方服务的;而走向繁荣强大之后的中国所需要的区域研究旨在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南南合作等,都是为了人类共同繁荣、共同富裕,而非殖民与掠夺的需要。 因此,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区域国别学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其多学科交叉,共同聚焦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综合形成其整体性知识谱系的学科优势。另外,现有的国际性研究的学科所涉的领域有限,无法涵盖区域国别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或者主要方面,难以取得全息式的综合研究成果。所谓全息式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既不是简单地运用相关学科方法针对某问题进行考察,也不是对某具体问题的相关方面做面面俱到的均等分析,而是面对某个具体问题时,由于研究者所属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可以不同,目的也可以不同,但从其所在特定领域(可能是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对问题相关的学科做多角度、多学科的考察,才能把问题说清楚,才能对相关问题产生和发展的成因说清楚,进而对未来问题的发展可能走向做出较为精准的推测。 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尽量考虑到在不同的语境(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变量)会有哪几种走向,针对这些不同走向,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等等。 这才是区域国别学要解决的问题和承担的使命,因此,我们说区域国别学绝不是国际学科或涉外学科的简单相加。”

“作为一门学科,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国家在全球视域下对域外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其重要的使命担当就是直接服务于国家的治国理政,它的学科任务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而其使命担当在于咨政服务和智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