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果 > 学术论著 > 正文

牛海洋、王启龙《彩色波状纹佛光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5 22:55 点击:


摘 要:彩色波状纹是以汉译佛典为依据绘制成的一种佛光纹饰。该纹饰最早兴起于南北朝的陇右,盛行于唐至西夏时期的敦煌,流传于高昌回鹘时期的西域; 其影响,近及青海,远播日本。彩色波状纹是中国内部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出现及流传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具有的优秀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表明中国佛教艺术正是在各民族、各地区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的。

 

   处:牛海洋,王启龙:《彩色波状纹佛光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3

 

主要观点:

“彩色波状纹是唐代敦煌地区广泛盛行的一种线形佛光纹饰,在莫高窟的壁画以及一些丝织品中颇为常见。根据现有考古发现,该纹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在五代及宋以后仍有延续; 分布范围涉及天山南路、青藏高原,在日本也有流传。彩色波状纹是中国本土创造的佛教艺术样式,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表现之一。彩色波状纹的形成、流传及分布情况,为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多元性和地域性,以及中国内部和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又一佐证。”

“佛典是佛教造像的重要理论依据,确定了佛像的基本形制及特点,中国境内发现及出土的佛像艺术品中,线形头光及身光的整体形制与汉译佛教典籍的记载基本一致,经历了从简单的放射状直线纹到繁复的彩色波状纹的演变过程,其中 ‘流布’‘旋转’等描写为佛光的艺术表现提供了直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