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9月12日,第七届格萨尔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共15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第七届格萨尔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摄影:刘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近年来,格萨尔文学的资料收集了不少,生态保护区及其他藏族传统文化保护举措都在进行。研究工作今后一定要做到理论化和数字化。厚重的格萨尔书籍不方便现代年轻人依赖移动终端的阅读习惯,更不方便查阅携带,会影响年轻人的阅读情绪。数字化将是格萨尔研究、记载、查阅最好的方式,也是它传承的出路。必须通过多媒体方式,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格萨尔。
朝金戈在开幕式上致辞。摄影:克珠(甘孜日报)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介绍,这次会议是2006年在甘肃省玛曲县举办第六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以来,时隔9年后再次举办的格萨尔学术盛会。他认为, 9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丰硕,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论题面广,有许多跨学科的新研究思路,尤为可喜的是出现了很多年轻学者加入研究,这是格萨尔研究的希望和未来。
全国格办主任诺布旺丹主持开幕式。摄影:克珠(甘孜日报)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原全国格办主任降边嘉措也对众多年轻学者加入研究表示欣慰,同时,他希望格萨尔研究者要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工作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部分,要充分重视格萨尔在西藏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格萨尔研究者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要有担当,使格萨尔研究为西藏的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原全国格办主任降边嘉措发言。摄影:刘莉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相洛分别就我国非遗保护现状及未来、格萨尔在四川保护传承情况等方面作了发言。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发言。摄影:刘莉
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相洛在开幕式上致辞。摄影:克珠(甘孜日报)
“格萨(斯)尔”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重要项目,此次研讨会召开正值第五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举办之际。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既是我国四个国际性国家级文化品牌节会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会活动。格萨尔学术研讨活动放在这样的节会和氛围中,将更好地扩大《格萨尔》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能显现格萨尔史诗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据介绍,这次会议是今年8月开始举办的四川甘孜格萨尔故里行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和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旨在“传承前人学术智慧,体现当下学者致力成果,展望未来学术前景”。据了解,随着《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青海省果洛州建立,形成了十分浓郁的研究氛围。格萨尔文化在理论层面,学界越来越关注学科史和学科建设的反思,意识到格萨尔学术范式的转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方法论层面,将活态格萨尔史诗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对其诸要素,包括艺人、文本和语境均在进行互渗性和并联性的认知和理解;在学术的实践层面,在民间、学界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新的联动和协作机制,在各地制定了相应的格萨尔保护的规定和一系列措施。
格萨尔文化发祥于民间,流传创新于民间,是中国藏区的优秀民族文化瑰宝和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川省甘孜州作为格萨尔的诞生地,以“格萨尔”为题材的唐卡、塑像、壁画、石刻、藏戏和弹唱,遍布全州绝大部分地区。近年来,甘孜州始终把保护和传承格萨尔文化作为重点工程和重大使命,积极开展格萨尔文化资源普查和抢救整理工作,先后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学会组织,创办了学术内刊《格萨尔故里》,出版了普查成果《史诗的家园》,组织藏区百余名画家历时数年绘制格萨尔唐卡1288幅,完成迄今为止全世界以故事为主题的篇幅最多、规模最大的唐卡艺术工程,并分别于2002年和2012年,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四川甘孜州相约格萨尔故里”学术论坛活动,今年正在有序开展“格萨尔故里行系列文化活动”。“格萨尔”已经成为甘孜州的响亮“文化名片”。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和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康巴卫视、四川州委宣传部和四川省甘孜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原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孟庆海,原全国格办主任杨恩洪等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德国、乌克兰、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交流研讨。(中国西藏网 文/刘莉 宋家丽)
相关链接:http://www.tibet.cn/news/focus/14423017021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