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平措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
拉巴平措,男,藏族,1942年11月11日生,西藏自治区江孜县人,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1961—1963年,在中央民族学院藏文研究班学习。1964—1970年,在西藏民族学院任教。1971—1980年,在西藏师范学院任教。1980—1983年,在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任职。1983—1991年,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1991—2000年,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2000年5月至今,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长期从事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藏学理论研究。代表性学术专著《藏式健身宝卷:藏族传统健身法集成》(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发表学术论文《藏族传统健身方法中的保健按摩——预备式擦身法简介》(《中国藏学》2006年第4期)、《关于藏族传说中的人类起源问题》(《西藏日报》1981年6月31日)、《剖析江孜宗的跳神大典》(《西藏日报》1981年7月31日)等数十篇;主持编撰和组织编写了《西藏自治区概况》、《简明西藏通史》(藏文版)、《当代中国西藏卷》、《当代西藏简史》、《当代中国的西藏》、《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藏文文献古籍丛书》、《民族文化大观丛书》、《西藏通史》等学术专著数十部。藏文小说《三姊妹》、《雨后森林》发表后获奖。
党怀兴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党怀兴,1962年10月生,陕西省合阳县人。1979年9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7月毕业,同年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并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0年9月—2003年7月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先生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训诂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字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特约审读员、陕西省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汉语文字学、经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
韩方明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创会主席、北京大学
博士、韩国东国大学名誉博士
韩方明,男,1966年生,河北尚义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理事、中央党校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十届全国理事会理事、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印度友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西藏大学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国外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公共外交季刊》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中国首个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创会主席、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西藏大学客座教授。在政府关系、企业公共事务和风险控制等领域拥有逾十年的专业经验,曾担任海内外多家上市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职务。
韩博士也是知名的国际关系和东南亚区域问题研究专家,经常为海外一些主要媒体撰写评论并拥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有多本专业著作出版,他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华侨华人问题、港澳问题和藏学研究等领域。
王尧
王尧,江苏涟水人,1928年出生,原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1953 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1953.9—1992 留校任教于中央民族学院至今。2004—至今担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1992-2004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曾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波恩大学《藏文历史文献》刊编委(1981年起)。王尧先生毕生从事古藏文资料收集和研究。著有《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大陆版和台湾佛光出版社)等,发表论文数百篇。
李 磊 陕西师范大学人事处长
马瑞映 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
马瑞映,男,1963年出生。1985—1990年,在四川省南江中学任英语教师;1993—1996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助教;1996—200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讲师;2002—200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副教授;2004—2008年,兼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2008年—今,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长期从事世界现代史的教学、研究。给本科学生、研究生主讲过世界现代史、历史专业英语、欧洲文明史、世界当代史、全球化问题、西方经济思想史、欧洲史、世界现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通论等课程多门。研究领域集中在世界民族主义研究、西方妇女史研究、欧共体及欧盟内国家关系研究。主持并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项;出版专著一部,在《世界历史》、《世界民族》、《西亚非洲》等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世界史》、《国际政治》、《民族研究》、《社会主义研究》、《高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等学术文摘全文转载,其观点被学界同行引用;获得过教育部人文社科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陕西师范大学阎俊人才基金奖和上海市高校学生论文奖等。
姚若侠
姚若侠,女,1968年12月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得西北大学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200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2007年先后在渭南四号信箱、渭南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工作。2007年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近年来,一直从事计算复杂性与符号计算、机器证明、孤子理论、算法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排第二);曾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参加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对称和曲线曲面运动》项目于2006 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共3人,排第三)。博士论文入选2006年上海市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近年来在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在SCI源刊发表21篇,EI检索 1篇。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Physics Letters A》等期刊的审稿人。
王启龙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
个人学术经历:
1981年8月-1987年8月,贵州省兴仁二中英语教师;
1987年9月-1990年8月,黔西南民族师专英语系教师;
1996年8月起任教清华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双聘教授;其间曾长期负责清华大学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工作;
2000-2001学年度,入选KFAS首届Laureate学者,在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研究院从事学术研究;
2003-2004学年度,入选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Harvard-Yenching Scholar),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学术研究;
2002年12月起,担任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运行委员会副主任、中心理事兼副主任;
2005年10月-2009年,西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2010年1月-2011年2月,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兼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亚洲研究中心理事兼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2011年3月起,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专家,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7月起,任外国语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藏族历史、宗教及语言文献研究,迄今为止已出版历史、宗教、语言学著作10部,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计400多万字。各种译著(含藏译汉、外译汉)译文若干,亦400多万字。1997年起与著名藏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尧先生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15、16、17、18、19、20辑等)。独立主编国外藏学译丛两套(已出版15种)。此外,与国际知名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原人文学院院长丁邦新先生合作主编《李方桂全集》(13卷15册,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等等。
最近几年,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包括:
1.2014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目录解题全编(上、中、下),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2012,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钢和泰学术评传,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3.2011,中国藏学史(1950-2005),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4.2010,《青史》(足本)汉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5.2008,当代藏传佛教的可能走向以及相应治用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南边疆项目;
6.2003-2011,李方桂全集(13卷),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2003年,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宗教学)三等奖,证书号:教社科证字(2003)第201号(宗教学全国共3项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2003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项目资助;
2006年,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证书号:2006-SKLW-B-012;
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民族学)三等奖,证书号:教社科证字(2006)第382号(民族学一、二等奖空缺),本人是课题主持人;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8年,西藏文化保护协会理事;
2011年1月,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专家;
2014年起,兼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巴桑旺堆
巴桑旺堆,男,藏族,西藏日喀则市人,中学就读于西藏拉萨中学。1980年参加招考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全国统考,被录取为西藏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1998年任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国际藏学研究理事会成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组成员、西藏大学客座教授、西藏大学硕士生导师、奥地利科学院访问学者、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1992年至2002年,参加过第6届至第10届国际藏学会,分别担任第7届、第8届、第9届、第10届历史、考古、苯教分会主席和主持人;2002年9月第10届国际藏学会上选为中方理事;1993年10月15日至1994年4月15日,为维也纳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自1995年4月15日至2003年陆续为奥地利科学院访问学者,为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9月6日至2002年10月27日,任中国藏学家代表团团长,出访比利时、加拿大两国;2004年7月随向巴平措主席出访加拿大;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巴桑旺堆研究员长期从事藏族古代史的研究,所涉猎的领域有吐蕃史、吐蕃墓葬、吐蕃碑文、古代藏文写本、古历史地名、早期佛教传播史等。
耿 昇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著名翻译家
耿升1944年12月生,河北气阜平人,译审。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外关系史和中亚史,现从事学术专业是中国史学翻译。196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1970年9月至1980年在北京市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1980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94年获法国政府“文学艺术勋章”。现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译著)、《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的研究》(译著)、《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译著)、《中国社会史》(译著)、《中国和基督教》(译著)。
胡 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著名藏学家
男,汉族,1933年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藏语文专业,195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言学研究班,留校任教多年,后藏研中心任副总干事、教授,博士生导师(退休),主要从事藏汉语言比较研究。现正从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西藏现代化中的藏语》研究。
主要著作:
《语言学概论》(合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
《拉萨口语读本》(19厘米,404页,与罗秉芬合作,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版)
《汉藏语概论》(上下册,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西藏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星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主编出版
《中国藏学研究论文集》(英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周伟洲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族史学家
男,1940年2月20日生于云南曲靖,广东开平人。汉族。1958~1962年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62~1965年该系民族史专业研究生毕业(时无学位制)。1967年分配至陕西省博物馆工作。1973年调到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从事中国民族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6年破格提升为教授。1992年6月至1998年12月曾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并兼西北历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由囯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7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仍兼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原任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原任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学术委员(原任副会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等。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社会科学“名家”。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先后承担囯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两项;现承担国家财政资助重大项目两项(子项目),即《西藏通史 民囯卷》(主编)和《清史?典志?民族志—藏族篇》。出版主要著作有:《敕勒与柔然》、《吐谷浑史》、《汉赵国史》、《唐代党项》、《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史研究》、《陕西通史?民族卷》、《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主编)、《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长安与南海诸国》、《早期党项史研究》、《丝绸之路大辞典》(主编)、《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主编)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格 勒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著名藏学家
格勒,藏族,1950年5月1日出生,国际知名藏学家。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总干事兼所长,研究员(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客座博士生导师。2010年9月12日当选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第四届副会长。格勒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第一位藏族博士。他除大量学术专着外,还出版了学术随笔《月亮西沉的地方——对西藏阿里人类学田野考察侧记》等散文类作品。
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 原欧盟驻华大使、2014年“儒莲奖”获得者
1941年生于英国,196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曾任欧盟驻华大使,现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专攻史学和东亚问题。1964年至1966年,在北京语言学院担任英文教师。197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在伦敦大学任教,1974年进入欧委会对外关系总司工作。1994年至2001年任欧盟大使,以增加欧盟对华援助为首要任务之一,在他的努力下,1994年至2001年,欧盟给中国的援助从四千万美元增加到三亿美元(其中一亿三千万美元用于教育合作方面)。2001年开始,魏根深先生回到哈佛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14年获得国外汉学最高成就奖“儒莲奖”。魏教授近年来在华讲学、研究,受聘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著有《中国历史手册》(Chinese History: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0.3),2012年12月再版更名为《中国历史新手册》(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2.12),以及《误区:欧洲与日本》(Misunderstanding:Europe vs. Japan,Chuokoron-Sha,Inc. 1981.5)等
范德康(Leonard van der Kuijp) 哈佛大学教授 著名藏学家
范德康,1952年9月生于荷兰,1975年获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学士学位,所学专业为藏学、汉学、蒙古学和哲学;1976年获萨斯喀彻温大学硕士学位,专业为藏学、蒙古学和满学;1977—1979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专业为藏学、汉学、印度学和哲学;1980—1983年,在加德满都尼泊尔研究中心担任尼泊尔—德国手抄本书稿保存项目负责人。1984年,在尼泊尔和印度开展研究项目;1985—1987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担任助教,讲授藏族语言文学和佛学;1992—1993年,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后任该校亚洲语言文学系助教,讲授藏族语言文学和佛学。自1995年起任哈佛大学“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Tibetan and Himalayan Studies) 教授,后任哈佛大学梵文和印度学系主任。范德康研究领域为印藏佛教、西藏文化和政治史、藏蒙和藏汉关系史。1997年他出席北京藏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仁达瓦及其遗著》。2001年2月和2002年1月,他与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筹划并举办了哈佛藏学研讨会。
其主要藏学论著有:《关于克珠杰的地方语和方言研究》(Studies in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Mkhas grub rje IV: Mkhas grub rje on Regionalisms and Dialects ),载柏林《印度学研究》(Berliner Indologische Studien 2 1986),汉译文收入《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7辑;《一部研究吐蕃王国史的新作》(A Recent contribu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Tibetan Empi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1 1991,94-107),收入《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2辑;《15世纪西藏的印度和锡兰游客》(Still in Search of Dharma: Indian and Ceylonese Travellers in Fifteenth Century Tibet)和《11—13世纪藏传佛教认识论的发展》(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t Epistemology From the Eleventh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ies)等。
索仁森(Per K. S?rensen) 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著名藏学家
柯蔚南(South Coblin)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著名汉藏语专家
Weldon South Coblin, Jr. (born February 26, 1944) is an American sinologist, linguist, and educator, best known for his studies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Tibetan.
Life and career
Coblin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s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graduating with a B.A. in Chinese in 1967. He then continued on at Washington as a graduate student, earning a Ph.D.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1972 with a dissertation entitled "An Introductory Study of Textual and Linguistic Problems in Erh-ya". After completing his Ph.D., Coblin stayed at Washington for one year as a teaching associate, then in 1973 joined the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Iowa, where he spent his entire career.
Early in his career he made many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ibetan and Sino-Tibetan linguistics, but since the mid-1990s has worked primarily on alphabetic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Starting around that time along with Jerry Norman he promoted a new direction i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making less use of the Qieyun and other rhyme books, and mor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 Coblin is an emeritus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