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藏学与喜马拉雅研究讲座(22):汉式善财童子或儿童形象在明代藏传佛教寺院艺术中的传播

发布于 2017-11-18 19:03:37 阅读次数

讲座题目:汉式善财童子或儿童形象在明代藏传佛教寺院艺术中的传播


主讲人:熊文彬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王启龙  陕西师范大学国外藏学研究中心教授

时间:2017-11-24,19:30;

地点: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思齐堂


内容提要:

  明代是汉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藏区和北京等内地寺院中出现的汉式善财童子和汉式童子就是这一交流的结晶之一。这些寺院主要是拉萨市的哲蚌寺、江孜县的白居寺、扎囊县的贡嘎寺和拉孜县的平措林寺等明代寺院。从建造年代来看,哲蚌寺最早,建造于1416年,平措林寺最晚,始建于1615年,而白居寺则建于1418-1436年,贡嘎寺建于1465年。汉式善财童子和汉式童子的造型因此几乎与明代相始终。在这些壁画中,汉式善财童子和汉式童子通常是一位体型丰腴、天真烂漫、清秀聪灵的儿童,其中,面容丰腴、头梳抓髻、裸露上身、跣足是其造型上最显著的特点。汉式善财童子的造型逐步融合、演变成为藏传佛教艺术母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造型的出现不仅是明代西藏和其他藏区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频繁紧密交流的结晶、藏族文化对汉族文化认同的又一例证,同时丰富了汉藏和藏汉艺术文化交流的内容。

主讲人简介:

  熊文彬,藏族,中国藏学研究专家;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金维诺先生,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藏学,主要学术专长为藏族艺术史、藏传佛教美术史等;发表有大量学术论文;出版有多部专著、译著。